华山

到了华山脚下的青旅,约么下午3点钟,闲来无事, 在看完了小说版的《平凡的世界》又看起了电视剧版的。看完了几集后,天有些黑了。回到大厅里,遇见了一位驴友,于是约好第二天一同爬山,毕竟有个伴总会让旅途多一份快乐与回忆。第二天,我们6点钟不到就出发,到达华山之后用几块饼干对付着便开始了这一天的攀爬。

到达第一个地图上有标识的点是“五里关”, 因距离大门5华里左右而得名。再走一点到了“石门”,此处若有战事,一夫当关易守难攻,故华阴旧志称其为华山天险第二关。杨嗣昌《太华记》中说:

两石如千斛钟,色黑如铁,中通行径,为华山铁门。

这块石头显得如此突兀,怎么看,怎么不舒服。我在想这个“战胜华山,一生平安”的标语是在鼓励我们一直努力向上,还是建议购买上面的平安丝带呢?

然后一路上经过响水石、云门、通仙关, 开始慢慢体会到一点——

华山石刻以摩崖石刻为主,是一个书法艺术宝库,被誉为镌刻在崖石上的书法博物馆。石上书法,行、草、隶、篆琳琅满目,各具特色。

到了回心石,这儿有传说。

说的是元朝道士贺志真带领两个徒弟在华山开道凿洞,每凿一洞,就让给别人,这样天长日久,两徒弟就有些不高兴,认为,本想跟上师傅学点东西,现在不但没学到什么东西,而且天天吃苦凿洞,这什么时候是个头啊?这天,师徒三人在南天门外悬空造洞时,两徒弟心怀叵测,砍断绳索,眼看师傅坠入深渊。两徒弟随即下山,当走到“回心石”处与师傅相遇,因此已知道师傅已经成仙,不是凡人了,于是悔恨不已,决心回心转意,又随师傅上山修炼。

这儿一过,便是千尺幢,是为登华山的第一处险境, 石阶顶端有如井口,倘若把“井口”用铁盖盖住, 通往华山的道路便被堵塞,所以称之为“太华咽喉”。

好不容易爬完千尺幢,到达一平台,可以看到民国时题刻的“太华咽”三个字,旁边的“光绪辛丑重九临清徐坊徐埴三登太华遍游玩诸峰”则是有这么一段背景——

光绪辛丑重九,即1901年农历9月初9日。徐坊,清代官员,字士言,号醒生。今临清人。曾为宣统皇帝之师。出身官宦世家,捐为户部主事。光绪二十六年(1900)八国联军侵入北京,两宫西逃,徐坊追随而去。光绪二十七年(1901)以尚书荣庆荐,越级擢升为国子丞。后为宣统皇帝之师。卒后为正一品封典,晋赠太子少保衔,谥“忠勤”,国史馆为其立传。

徐埴,山东临清人,晚清贡生,民国京城名士。其父徐延旭曾为广西巡抚,其兄徐坊为国子监祭酒,溥仪皇帝的老师,京师图书馆副监督。1928 年清东陵被反动军阀孙殿英盗掘后,末代皇帝溥仪派耆寿民、宝瑞臣、陈诒重、徐埴等前往东陵勘察护陵,并办理一切善后事宜。徐埴食宿在东陵现场三十多天,真实详细的记录了东陵残毁的情形,记载了捡拾赎回散落珍宝和护陵的经过,回天津向溥仪皇帝禀报后,徐埴得到溥仪皇帝赏赐。此后,徐埴将于东陵所见编成《东陵于役日记》一书。

华山南峰有另一幅题刻:

辛丑八月晓日,李经野莘夫,徐坊士言,(徐)埴士范重游”

时间在八月。也就是说,这一年里,陪着慈禧避难西安的徐坊、徐埴兄弟抽空至少爬了三回华山。

紧接着便是百尺峡,虽没有千尺幢那么长,仅46 米,石阶91 级,但仍是华山天险之一。这里势危坡陡,石壁峭立,通道狭窄,且有悬石,摇摇欲坠。游人至此都心惊胆颤。明顾端木有诗状其险曰:

幢去峡复来,天险不可瞬。

虽云百尺峡,一尺一千仞。

千尺幢、百尺峡的台阶都是从明末清初开始凿的,民国时几经加固,解放后又多次修整。一九八五年又凿为复道,游人上下各行其道。

过了此处即见天仙洞,据说住的是吕洞宾,而之后的二仙桥的来由就是何仙姑在那碰见了吕洞宾,受他点化而成仙的地方。

再往前走,两侧崖壁狭窄,被飞来的两块石头从中撑开,石隙只能容一人通过。人从石下钻过,生怕石块从两壁间掉下来,故称此石为“惊心石”。通过悬石后,心总算放下来了,回头再看,原来此处卡着的两块石头,是上大下小,故能安然无恙,后边的这颗石头则被称为“平心石”。韩愈诗中道:

鄂然神功就,杀气见棱角

而明杨嗣昌《太华山记》对惊心石更有生动记述:

峡中乃有大石,不知何自飞来,如欲堕涧而为两崖所挟迫不能下。又若惧两崖其灵异,斯为足惜……

穿过百尺峡,行不多远,本已到了绝境,前无去路,幸得一小桥——二仙桥飞架凌空,联系二山,这才又于崖壁上凿出一小径上山。

这儿又是一段险路“老君犁沟”,传说是太上老君牵来自己的青牛,在这个陡壁处犁出的一条小路。走完这段有500 多个石级的“老君犁沟”,就登上了海拔1500 多米的北峰。这里四面悬崖绝壁,恰如一座平台,因而又叫云台峰。

到了北峰顶,放眼望去,方得以俯览华山之险。往南走,最近的即是擦耳崖,要往其它峰去,必须打此经过。擦耳崖本来也是比较险的,意味着要擦着耳朵才能过去,现在路越来越宽,外侧还加了护栏, 安全了不少,但是味道也就少了。再往前走,是苍龙岭了。此处因岭呈苍黑色,势若游龙而得名。

过一会儿便到了金锁关。这是建在三峰口的一座城楼般石拱门,是经五云峰通往东西南峰的咽喉要道,锁关后则无路可通。杜甫在其《望岳》的第二首关于华山的歌咏中“箭栝通天有一门”便是指的这里——

西岳崚嶒竦处尊,诸峰罗立似儿孙。

安得仙人九节杖,拄到玉女洗头盆。

车箱入谷无归路,箭栝通天有一门。

稍待秋风凉冷后,高寻白帝问真源。

过了金锁关便到了玉女峰,这时候又见到了这块署名“金庸”的“华山论剑”石碑,在之前见到同样的石碑时还以为那是唯一的一块,不曾料到此处再次见到。初觉无趣,可事后翻看照片之时却萌发诸多记忆与感触,竟有点感激景区的所为了……

接下来是云梯,短短十来米的高度,不过却是极险的,可供放脚的地方十分狭小,几乎全靠手臂的力量把自己拽上去。景区倒是照顾游人,在旁边搭建了一座铁梯,如果你攀不上的话,可以从旁边的铁梯走。算了,这铁梯还是留给女士吧……

过了云梯即到杨公塔,也是东峰之顶。继续前行到南天门便通往华山最险处——长空栈道,此前还有一处也是危险,叫做“鹞子翻身”。我们怕时间不够,于是放弃了鹞子翻身,结果没想到到了长空栈道这儿,却被告知在检修,真是遗憾, 只得网上搜罗一张。不一会儿,即到了南峰之顶,这是华山的最高峰,即为华山之巅。

随后的西峰之路相对来说就很平稳了,在南峰经受高处寒风的洗礼,此间行走,感受夕阳,恨不得将这阳光揽在身上。不多一会儿,便到达了西峰。在昭示胜利的同时,也意味着此次的华山之旅的即将终结。

坐上缆车,才发现就我们两个人,旅途中的人在转身间看到的是陪你走过一程的伙伴,那份孤独也随之融化,代替的是那些个欢快的镜头与记忆。不经意间望向窗外,华山的山脊如此之苍凉,没有衡山那般的草木茂盛,但却给这离别之人浓郁的心境营造了一片开阔之地,顿时心情畅然了好多。缆车之后,再转一趟大巴,方得下山。至此,整个华山之旅便真的宣告结束了。

知识共享许可协议 BY 小鹏            此页面修订于 2019-07-17 14:31:16

results matching ""

    No results matching ""